找到相关内容981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慧远大师念佛思想所依据的主要经典考辨

    》提到通过念阿弥陀佛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思想。经言:   佛告颰陀和:持是行法,便得三昧,现在诸佛,悉在前立。其有比丘、比丘尼、优婆塞、优婆夷如法行,持戒完具,独一处止,念西方阿弥陀佛今现在。随所闻...

    杨净麟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5324781205.html
  • 《杂阿含经》述评

    ,为修禅者所传习。二、论述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,详释五蕴、六处、缘起、十二因缘、四圣谛等学说,以阐明无常、苦、空、无我等思想。三、向优婆塞、优婆夷弘扬佛法,鼓励他们信奉佛教、归依三宝、勤修善业。   ...

    吴平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8171581348.html
  • 世界各国佛教发展与中国佛教的关系(2)

    阇婆王婆多伽,希望跋摩来宋弘法。慧观等又遣沙门法长、道冲、道俊等同往迎请。恰巧这时跋摩已附商人竺难提的海舶离开了阇婆,航行遇风被吹到广州,后即来到建业,译出《优婆塞五戒威仪经》、《菩萨善戒经》(见《高僧传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23063281886.html
  • 慧远大师——西方净土的早期信仰者

    第一法行,是三昧名现在佛悉在前立三昧。”[12]这是以念佛三昧为诸法中第一。   该经《行品》第二中讲到往生阿弥陀佛国的方法,说:“何因致现在诸佛悉在前立三昧?……其有比丘、比丘尼、优婆塞、优婆夷持...

    谢路军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15540282435.html
  • 堪萨师公著作《遍益明镜》之4

    及六比丘尼足十一数方可传戒。而中土边地的区别有地、法的二种,法之中土,是指具足如来四众弟子的地方;反之则成边地。所谓四众弟子,是指比丘、比丘尼、优婆塞、优婆夷等而下之四类佛弟子。地域上的中土唯指印度...

    堪萨师公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2482483181.html
  • 早期佛教理性状态分析

    龙王难陀和伏波难陀吐清净水为释迦牟尼洗浴。根据这些传说,佛教四众信徒(比丘、比丘尼、优婆塞、优婆夷),后来以传说中释迦牟尼诞生的日子,为欢喜日称浴佛节,在那一天举行浴佛仪式。佛祖诞辰并没有确定日期,我国...

    刘福田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8062484584.html
  • 净宗法要--憨山大师著

    不可度,以自心而观佛性,则无一人而不可修。但众生自迷而不知,又无善知识开导,故甘堕沉沦,枉受辛苦耳!余蒙遣雷阳,复来五羊,有善士某某辈,十余人作礼,愿乞教授优婆塞五戒法,余欣然应请,即为羯磨,自是归心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5352485014.html
  • 盛唐至北宋流行的净土教行仪

    内容。只要将智 上述论述与《般舟三昧经》下述经文予以对照就可看得十分清楚:   其有比丘、比丘尼、优婆塞、优婆夷,如法行持戒完具,独一处止念西方阿弥陀佛,今现在随所闻,当念去此千亿万佛刹,其国名...

    张先堂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5372685038.html
  • 契理契机与人间佛教的未来

    部众的一清信士女:优婆塞、优婆夷   一出家僧尼:修证弘化者、流俗习见者   指出,人们往往以部分流俗习见之出家僧尼为佛教之代表,而见这些僧尼行为不值尊敬,便鄙弃佛教。   误解四:经济学者以...

    俞学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06390285667.html
  • 从六师外道的考证而说到般若与业力

    游化於吠舍离摩揭陀两国,有胜利者Jian,或大勇者之称,又有救度者、如来、佛陀之号。其徒之修苦行,向教理之实行而进者,称之曰尼犍陀,在俗而为外护者,称之曰优婆塞。尼乾子之名起於此尼犍陀,耆那教之名起於教祖之尊称...

    威音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08101087105.html